日本人給外界的印象一向是謙虛內斂的,但日本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,妥妥的發達國家,卻常被媒體“自黑”是貧困率高的國家。同時在日本國內還有很多愛心人士奔走相告,為“弱勢人群”爭取權益,就連安倍首相也出臺了各種相關政策,保障“貧困群體”的基本生活。
那么在日本,收入多少會被認為是貧困人口呢?實際上,日本對于貧困人口的定義是月收入低于10.2萬日元,年收入低于122.5萬日元,這樣的人群在日本的占比為15.6%。
日本有終身雇傭制的傳統,即以正社員的身份入職后便以公司為家,只要不出大的意外,便可工作一輩子。即使是非正社員入職的員工,每個月的月薪也是有保證的。根據相關數據統計,現在在日本,40歲以下的年輕人月薪約在25萬日元至40萬日元之間。貧困人口的月收入還不及最低標準的一半。而日本的便利店、餐廳等兼職工作的時薪通常為800-1000日元,日本政府正在討論,有望提高時薪工資標準。
日本的已婚人群中,一般都會是丈夫出門工作,妻子在家當“全職太太”。如果夫妻兩人都出去工作的話,生活水平肯定不會低于貧困線。因此日本政府也呼吁、鼓勵已婚女性結婚后也要走出家門參與社會工作。而日本的失業率近幾年也屢創新低,也就是說,只要想賺錢就能很容易找到工作。
對于單親家庭,特別是單親母親,政府也會相應給予許多補助和幫助。對于兒童來說,如果小時候一直在為經濟擔憂、生活不安穩的環境下成長,往往會出現厭學、消極、低欲望的情況,日本政府也在積極推進教育無償化政策,降低生養和教育的經濟壓力。也希望以此來促進生育。
日本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,生老病死都有相應的保障政策。醫療保障制度、養老制度等實實際際減輕國民負擔,也使得貧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。同時,在日本人“不愿意給別人添麻煩”的認知下,竟還有許多貧困人口拒絕政策補貼和幫助,即使晚上“睡大街”,也會在早上整理好“床鋪”,不給別人添麻煩。當然,也沒有人會更多的干涉他們的生活。
但即便是貧困率高達15.6%,根據NHK的調查顯示,日本人的幸福指數更高達92%,大部分人表示對現狀“滿意”。實際上,日本的工資差距不大,被稱為“一億人的中產階級”,即日本人口大約一億三千萬人中,有一億人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,貧富差距不大。這大概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后,物欲的滿足已被精神滿足所取代。車、房、存款大概已不是什么炫耀的資本,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中只有“抱團取暖”、“互敬互愛”才是更重要的。日本人很在意別的看法,親朋好友們相互幫助、相互稱贊,往往更讓人有幸福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