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房地產行業與其他國家相比,雖然起步較晚,但發展速度迅猛。房地產市場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發展至今已欣欣向榮了20年有余,從“平地起高樓”到“拆舊建新”,街面上大多數都是房齡20年以內的樓房,而且有些物業管理較好的公寓樓看起來都很新。不過鑒于樓房所處的地理環境、建筑材料、施工質量等因素的影響,如果后期維護的不好的話,將加速樓房老化的過程。也許現在我們還沒有樓齡老化的意識,不過還是看看日本老舊樓房的現況作為借鑒,自己早做規劃比較好。
日本在經歷了經濟高速發展而后轉為低潮期已有幾十年的歷程了,曾經一時興起的“集體住宅樓”、“分讓公寓樓”等樓房已步入“高齡”,同時步入“高齡”的還有居住在這里的業主,日本人形象的稱這種現象為“建筑物的老朽化”和“居住者的老齡化”的“兩個老頭兒”。據日本國土交通省透露,2018年末,建成超過40年的公寓約有81.4萬戶,預計10年后約為198萬戶(約2.4倍),20年后約為367萬戶(約4.5倍)。 日本公寓高齡時代已到來。
日本房產“二老”現象所面臨的兩個嚴峻的問題就是,第一,“業主委員會”沒有人愿意參加,老人家會覺得麻煩同時精力不濟。還有一個就是“管理修繕費”不能全部到位,有的業主在退休以后,沒有收入來源,僅靠退休金生活,“管理修繕費”反而成了沉重的負擔。還有的獨居老人去世后,房屋一直空著,雖然繼承人可以繳費,但有時繼承人放棄繼承或者根本找不到繼承人,空房也不能隨便處置。沒有足夠的費用和沒有足夠的業主支持,樓房本身面臨著“物理老化”,諸如房頂漏水、上下水管腐壞、外墻體受損等問題,都不能及時和充分的得到修繕。如果對這種情況很介意的人,通常會提早“換房”或“只租不買”,搬到一戶建或到自己喜歡的環境里居住。
而對于樓內的常住業主來說,都會比較自覺的愛惜房屋,成為“業委會成員”的人也盡職盡責的維護大家所住的樓房,盡量化解難題。讓大家知道房屋管理能力的重要性,自覺提升入住樓房的“覺悟”,改善自己居住的“自留地”,這取決于樓內住戶共同的努力。一定要向愛自己家一樣,愛惜整個樓房。
我國的樓房也很快會進入“兩個老頭兒”時代,雖然大多數小區都有自己的物業管理公司和“業主委員會”,物業和業委會的管理人員都應該盡職盡責管理好業主的物業。作為想長期居住的業主也要配合管理人員的工作,除按時繳納物業費以外,也要好好愛護我們居住的樓房的環境,畢竟最終收益的還是住戶本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