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的高房價已經成為多年來世界性關注的議題。隨著國內樓市的發展,地產界的佼佼者恒大地產由于擴張過快、債務規模過大,現在頻頻發生債務違約而無法自救,企業破產已成定局。那么曾經經歷過地產泡沫的日本人,又是怎么看待“恒大破產”這種事件呢?
雷曼金融危機時,日本剛剛經歷了樓市泡沫崩塌,隨即又遭到了重挫,以至于日本深陷“失去的三十年”的陰霾無法恢復。近來恒大破產危機也引起日本媒體的關注,不過和雷曼危機相比,日本金融機構分析恒大危機對世界的經濟體系影響有限。但需要注意的是從恒大33兆日元的資產規模來看,風險仍然很高,這個規模約相當于日本三大房地產公司(三井房地產、三菱地所、住友房地產)總和的1.5倍。就連曾經世界最大的美國房地產公司General Growth Properties破產時(2009年),資產規模也不過3兆日元而已,與恒大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。
理論上講,房地產行業發生大規模破產事件幾率極低。因為房地產公司的發展,需要籌措充足的資金,而資金大多來源于銀行貸款等融資方式。但房地產行業本身沒有太多的創新,如果是通過貸款快速發展起來的話,貸款規模越大企業信用等級越弱,銀行放貸的審核力度就會更嚴苛,企業越難獲得資金。而恒大在這樣的背景下,房地產公司在信用力較弱的情況下還能發展到巨額規模,是極為罕見的。
恒大不但能從銀行獲得貸款,還能通過高利率舉債,甚至還能賣理財產品來融資。除了這些“明面”上的賬務外,還有不少非公開的賬外債務的操作,不知道賬外的債務規模又有多少。一旦發生債務危機,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可小覷。
從購房人個人的角度來看,中日都可以銷售“期房”。但中國與日本不同的是,中國的購房者在沒有任何擔保機構參與的情況下,就愿意將全部房款支付給開發商。無疑這樣的個人風險是極大的,一旦所購期房的開發商破產,購房者個人就只剩下了高額的銀行貸款和無法交付的“鬼城”(爛尾工程)。據說中國有幾十萬家開發商,即使一天破產一家應該影響也不大吧?但如果像恒大這樣規模的大開發商破產的話,對眾多購房者的影響應該也不小。
房價下跌也會影響本國的GDP指數。個人消費的比例約為GDP整體的4成左右,如果房地產價格下跌,這也會受到反向資產效應的影響。據說中國家庭平均房屋持有率超過90%,比東京都高很多,而且40%的城鎮家庭擁有2套以上住房。如此一來,中國城市地區受到反向資產效應的影響更大。
由此可見恒大事件將對中國國內產生巨大的影響,不論從政府層面還是從投資機構或個人,都應早做準備,謹慎應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