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內的新冠肺炎疫情剛剛得到控制,深圳房價便出現了“報復性”上漲。究其原因,這波房價上漲居然不是剛需釋放的結果,而是新一輪加杠桿的炒房杰作,被不少剛需購房者痛罵為“發國難財”。因為受到疫情的沖擊,國家為了扶持中小企業渡過暫時的難關,出臺了補貼性貸款政策,即以公司的名義向銀行申請經營貸款,由國家補貼50%的利息,由地方政府補貼50%的利息,企業最終得到“0”利息的貸款。這樣的優惠貸款政策在我國非常難得,也看到了國家對企業的支持力度。但有一些人居然通過公司的名義取得銀行的“0息貸款”,不進行經營活動,而是去購買房產。
說到“零利率、超低利率”貸款,那就不得不提到日本了。日本實行了多年的寬松貨幣政策,日本人購房時可以獲得最長35年的利率不到1%的超低房貸,已經入籍或有永駐資格的外國人也可以享受此優惠政策,實際上在日本長期工作達到一定年限的外國人也同樣可以申請。最難得的是,即使沒有長期在留資格的外國人,通過在日本設立公司,再以公司的名義向銀行申請貸款時,也同樣可以獲批貸款,優惠利率約在3%左右浮動,可以說利率也是相當低了。東京的平均租金回報約為5%左右,如果通過貸款買房再出租后,投資回報率更高,可以實現利潤最大化,是投資的好選擇。
表面看起來深圳和日本同樣都是通過成立公司,并以公司的名義申請銀行貸款,但內涵卻完全不同。在我國“房住不炒”的政策下,深圳的這波操作明顯有違規嫌疑,如果被發現貸款用途不是企業經營而是購房,銀行是可以限期收回貸款的,而“0”利息的貸款優惠僅有6個月,貸款到期后那些瘋狂貸款買房的人又該如何保身呢?如果以房租還貸款,深圳的房租收入恐怕是不夠月供的。如果轉手賣掉,現在的高價位在短時間內恐怕也很難找到接盤的人。如果不斷地向金融機構申請“過橋”貸款,高額的利息恐怕也會讓購房人步入深淵。
當然在這些炒房的人中,也不乏一部分手持資金既不敢投資企業也不敢炒股,只好通過買房避險的人士。但同樣都是避險需求,干嘛不選擇避險優勢更明顯的日本房產呢?合理的海外資產配置,已經得到了不少高凈值人士的實踐。
所以,當房子從消費屬性轉變為金融屬性后,不得不提醒大家“樓市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