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,中國早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人工智能、移動支付等方面也都領先于日本,中國的迅速崛起讓很多人感嘆“日本完敗中國”,但很多日本人卻說“活久見”。對于這樣的認知差異,可能不是誰贏過誰的問題,而是中日兩國間的思維方式的不同吧。
個人隱私和便利度哪個更重要?
就拿移動支付來說,收付款使用的二維碼其實是日本發明的,但卻在中國被廣泛應用。中國人認為出門不用帶錢包,掃碼支付太方便。但日本人認為一個人生活軌跡,如乘車、吃飯、去超市、網上購物、外賣、打車,甚至是共享會議室開會、小區團購、約會AA付款等有關個人的信息全部被二維碼“記錄在案”,這些大數據在后臺被用于數據分析等用途,完全沒有個人隱私可言。但中國人似乎對此并不在乎,而日本人并不喜歡這種被監控的感覺,不希望別人了解自己的行為活動,買東西更喜歡用現金支付。日本社會也有PayPay等移動支付方式,只是應用遠不如中國盛行。
另外,在中國購物,有的地方甚至已然不接受現金支付了,對于那些使用現金購物的老年等群體來說,的確不夠友善。日本人大多認為,不管出現什么新鮮事物,社會最基礎的服務也要滿足全體人群的需求才行,對于移動支付如此快速地取代了現金支付的方式,著實不能理解。
商家和消費者誰的利益更重要?
在中國,自助購物也越來越常見。如自助購票機,本來是為了購票方便,但是也經常出現已經付款卻沒有出票的情況吧?雖然有服務熱線,但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也無法退款,最后很多人雖然不滿意但也只能自認倒霉、不了了之了。
再比如無人超市,由于沒有詳細的說明,很多顧客搞不清是先掃二維碼才能進入超市?還是需要下載app才能結賬等問題,旁邊也沒有服務人員可以咨詢,最后也只能放棄購物了。
包括曾經風靡一時的共享單車在退押金的問題上,涉及了如此多的消費者,但最后處理結果怎樣呢?類似的問題很多,因為服務機制及投訴制度的不完善,事實上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。
日本人認為,中國人對于服務不完善的接受度這么高?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日本,恐怕要出現客戶投訴的風暴,企業主可能會“下跪道歉”,企業也可能會受到失信等“社會性制裁”。為了保護消費者利益,企業會安排更多的人手來應對,那樣就又無法實現自助的便利、也無法有效降低人工成本,這樣的代價似乎和初衷“本末倒置”了。本著“顧客至上”的原則,時至今日,日本的線上業務遠不如線下,實體店的服務質量堪稱楷模。
是否在乎保護弱者的利益?
婦女、兒童、殘疾人等屬于社會的弱者,應予以保護。日本的無障礙設施眾多,相關的保護措施、制度也比較完善,如果有新的建筑工程,那也是必須考慮到無障礙的設計,優先保證老幼病殘的出行,這樣普通人的出行就更沒有問題了。中國有“基建狂魔”之稱,但在快速的基建中,無障礙設施的配置卻難以快速實現,并且存在著設計明顯不合理的情況。
再比如在婚姻制度中,日本也比較注重保護婦女兒童的利益,即使家庭中只有丈夫一人工作,那么妻兒的醫療保險及妻子的養老金等的制度也較為完善。如果夫妻離婚的話,離婚制度更傾向于保護妻兒,比如房產等多判給女方所有。因此不少丈夫有可能因離婚而“破產”,但他們認為女人和孩子是弱者,離婚后也能保障妻兒的生活品質也是一個男人的“責任”。對于這一點有很多中國人不太理解日本男人離婚時“凈身出戶”的做法,也把日本結婚率低歸結為男性離婚損失大。因為在中國,在財產分割方面可能更保護賺錢多的一方的利益,大多數是保護了男方的經濟利益。
企業發展在乎深度還是廣度?
中國在前幾年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,GDP領先全世界,新興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,這樣的中國速度讓多少國人引以為傲,反觀低欲望的日本,整體社會呈現“死氣沉沉”氣息。不過日本人卻認為,現有的規章制度是老一輩經歷過各種“試錯”后保留下來的最高效的成果,循規蹈矩才能將企業經營得長久。同樣的,他們也認為中國企業增長過于快速,經過一段時間后很有可能發生大規模爆雷事件,到時候引發的法律問題、經濟損失乃至社會問題等,將出現更棘手的情況。
據統計,個人私企的存續年限,日本平均12.5年,中國平均3.7年。企業壽命超過1千年的,日本有7家,而中國如今最古老的企業也不過150年。差距過于明顯,究其原因還是日本更注重在專業領域深耕,“工匠”之國的美譽可不是白說的。中國近年發展速度較快,不過企業更注重賺快錢,橫向發展過快,比如房地產企業在賺錢后還會在金融領域、文化領域、旅游領域等拓展,在不專業的領域開拓業務本身就存在著不可忽視的風險。創業3年而倒閉只需3天,企業一旦倒閉,各方面的損失也將是重大的。
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,日本人不在乎發展速度,而更在乎企業發展的長期穩定性,更喜歡“活久見”。
做事該不該“講武德”?
在社會生活中,講究有禮有節。比如買房子講價方面應該是買賣雙方相互“體諒”而不是“榨干”對方。中國客戶習慣于“狠砍一刀”以試探賣家的底線,然后再稍微“回調”價格,經過多次商討最終達成買賣雙方認可的價格。不過在日本,“狠砍一刀”往往被認為“沒誠意”或“不講武德”,買家可能連還價的機會都沒有,賣家根本就直接拒絕出售了。有時日本房產的議價區間可能只有100萬日元左右,約合人民幣區區幾萬元。當然最初的售房報價也是由專業人士評估報價的,一般標價也不會太離譜。雙方講價的次數不會很多,往往一來一往之間,買賣雙方就能和和氣氣完成交易,讓雙方都感到滿意。
中日兩國國情不同,也存在文化差異,在很多方面并沒有誰對誰錯,只不過在思維邏輯中有所不同而已。了解更多日本人的想法,那么在日本的工作生活也就能更輕松一點,在與日本企業合作時也更容易達成“共贏”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