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是中國人常用的通訊工具,在日本人們則常用LINE。與微信功能不同的是,LINE設有“已讀”功能,這樣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對方是否收到了消息。
LINE最初并沒有已讀功能,在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發生后,LINE添加了“已讀”功能。這樣就可以在發生災害后,親朋好友之間互相確認安全時可以了解對方是否“健在”。即使一時不方便回復,但是在災害中看到“已讀”,還是讓人感到一絲安心吧。
不過在沒有災害的日子,LINE好友中明明顯示已讀,卻沒有任何回復信息,這種態度也著實讓人抓馬,隨后便出現了非常具有日本特色的“無視怨念”。
不愿意回信息的日本人為了減少這種怨念,常常僅看提示而避免點開對話框,進而把已讀不回變成了“不讀不回”。
深究原因,LINE在日本人中的普及率相當高,但為什么會出現“不回”的情況呢?
1.忙
日本社會極度缺乏勞動力,一些企業的員工工作量極大,連續加班到很晚也是常態。在這種狀態下,哪有功夫花時間應對LINE信息?
2.不給別人添麻煩
日本人講究“不給別人添麻煩”,其本意是“別人也別給我添麻煩”。如果看到別人發來的LINE信息,本著這件事很麻煩的認知就直接忽視了。
有的人擔心自己的回復會給對方造成心理負擔,可能會字字斟酌應該怎樣回復,最后還是覺得“不回復是最好的回復”吧。
3.讀懂空氣
日本人講究“讀懂空氣”,就是通過對方的反應來判斷對方的想法。比如原本相談甚歡的兩個人,出現了數次已讀不回的情況,那么發信息的人大概也就明白對方不想再繼續交往下去的“心意”了。
4.公私分明
LINE作為聊天工具通常屬于“私人”的范疇, 在日本職場,上班時間是不能處理私人事務的。比如在工作時間接打私人電話屬于侵占了公司的時間、從公司帶走了簽字筆作為私用則是侵占了公司資源等。在上班時間段出現已讀不回的情況雖然能夠理解,但是下班還沒有回復的話還是會讓發信人心里不舒服吧。
如果是出于工作方面聯系的話,合作方一般會使用郵箱、傳真、電話等正式的商務方式聯系溝通。
5.個性獨立
日本人通常升入大學或步入社會時就離開原生家庭,自立于社會了。作為獨立的個體,只對自己負責就可以了。有些人離開家鄉以后就很少與家里聯系,連回家看望長輩都是奢望,更何況回復LINE信息了?所以也會出現長輩們通過LINE發送給孩子的信息,大多出現已讀不回的情況了。
我們認為明明看到信息就能隨手回復的事兒,在日本人看來已經算是“大問題”了。“已讀不回”可能也算一種社交方式,如果能“悟”到這一點,大概也能多少能理解已讀不回的操作邏輯了吧。